[转载]阿根廷金融危机之联系汇率制

阿根廷金融危机根源之联系汇率制 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下,阿根廷梅内姆政府开始了一场全IMF面的最大胆的经济改革。改革的核心支柱之一,是 从1991年起开始实行的以固定汇率为核心的联 系汇率制,即“可兑换法”。2002年年初金融危机 全面爆发后,阿根廷议会通过“经济紧急状态法”, 宣布废除“可兑换法”,使这个实行了10年的汇率 制度轰然崩溃,比索随之大贬值。联系汇率的崩 溃,标志着阿根廷实行了11年的曾被誉为新自由 主义样板的经济模式正式宣告失败。

联系汇率制=经济发展模式

阿根廷联系汇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 是按美元和比索一比一的汇价实行固定汇率,二 是按国际储备的数量控制货币发行量。与其他实 行这种汇率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不同,阿根廷的联 ( 系汇率制度是由议会立法,以法律形式即可兑换 ) 法固定下来的,规定在该法存在的情况下,任何 政府、银行、兑换所或个人,均不得超限发行货币 和升降汇率,否则违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根廷与大多数拉美 国家一样,本币发行实际上是以美元储备量为基 础的,即“美元本位制”。当外汇储备下降至不敷使 用时,本币必然贬值,通货膨胀率上升。20世纪80 年代债务危机期间,阿根廷外汇储备下降,丧失对 外支付能力,比索汇率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率扶摇 直上,1989年达到3300%。

阿根廷的联系汇率制度规定,在美元与比索 一比一的固定汇率下,外汇可完全自由兑换、自由 买卖和汇出,政府或任何企业和个人在缔结交易 合同、债务协议时均可以美元结算。储户可随意将 其银行存款转换为比索、美元或其他外币。政府在 向本国银行贷款时,大多也是美元债务。而在实际 交易中,双方支付的可能是比索,而不是美元。

联系汇率的实施,保证了阿根廷本币的稳定 性,限制了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进而从根本上限 制了通胀率的上升,达到了平抑通胀、恢复经济增 长的目的。对阿根廷来说,联系汇率不仅仅是一种 单纯的汇率制度,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保持经济稳 定增长的发展模式。

联系汇率的消极影响

联系汇率制度与其他汇率制度一样,在实施 5年后,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它的一些消极影 响也逐步显现出来。

第一,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成为债务迅速增 长的原因之一。

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是以充足的外汇储备 为基础的。因此,国家必须保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才能保证联系汇率制度乃至整个经济的正常运 行。从1992~1999年的情况来看,阿根廷中央银 行的国际储备必须保持在200亿~260亿美元的 水平上,才能保证自由汇兑的需要,并使货币发行 量保持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正常水平上。

但是,阿根廷在外汇收入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出口创汇能力低下,外汇来源不足;二是连年 财政赤字,政府无法通过正常的财政收入渠道来 补充国际储备。因此,它只能依靠资本项目的收入和举借外债,来维持和补充国际储备。事实上,在 过去10年里,政府举借的外债,主要也是用在了这方面。可以说,阿根廷联系汇率的实施是以外债 的增加为基础和代价的。

第二,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导致比索汇率高 估,出口成本上升,进口激增,挤垮了本国制造业。 实施固定汇率后,比索与美元同步升值,造成比索 汇率高估,致使生产和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特别是1999年巴西雷亚尔贬值并自由浮动后,阿根廷比索汇率比实际价值高估20%,加上工资和物价较高等因素,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阿 根廷比巴西高出30%左右。这就引起以下后果。 一出口增长缓慢,进口增速高于出口,造成连年 贸易逆差。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阿根廷 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而进口年均增长率 为28%;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时仅 为9%,创汇能力低下。同时,从实施联系汇率的 第二年起,阿根廷对外贸易差额由连续10年顺差 转为逆差。1992~1999年8年中有6年为高额逆 () 差,造成经济项目逆差累积632亿美元。二由于 竞争力低,出口效益差,一些出口生产企业被迫关 闭、转向本国市场或转移到其他国家。2000~2001年,一些跨国公司相继把汽车制造厂等工厂迁往巴西或其他南共市国家。三进口相对便宜,大量 廉价商品、特别是来自巴西等南共市成员国的商 品涌进阿根廷市场,以致阿根廷本国原有的许多工业部门在外来竞争下纷纷破产倒闭。四贸易 保护主义抬头,导致阿根廷与南共市其他成员国 贸易争端不断。

第三,制度僵硬,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过度限 制了政府利用汇率和货币政策等手段进行宏观调 控经济的能力。由于联系汇率制度是以立法形式 确定的,政府不得有任何违反或变动,从而使其在 汇率和货币发行方面无所作为。特别是在危机期 间,国际储备下降,不仅央行支持商业银行的能力 削弱,银行体系运转困难,而且货币发行量也随之 下降,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而政府和央行又在 “可兑换法”的束缚下,无法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实际上等于 丧失了货币发行权。2001年,金融危机大爆发前, 随着国际储备的减少,货币发行量不断下降,出现 了多年未有的通货紧缩,市场上货币供应量明显 不足,市场销售萎缩,经济衰退加剧,而政府对此 却束手无策。后来,联邦和各省政府不得不采取发 行代币债券的方法,用以代替比索,但仍无济于 事。到2002年年底,全国共有14种代币债券在市 场上流通,这些被称为“准货币”的债券面值总额 达50亿比索,实际上是联邦和各省政府欠的 新债。

第四,虚假的“美元化”,为银行危机埋下祸 根。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后,阿根廷政府还制订和实 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实际上美元化的措施,如规 定,所有债务、合同、银行存贷款都可以以美元结 算;政府向银行贷款,用的是比索,而结算货币却 是美元贷款;居民或企业,可以把其银行存款随意 转换为美元存款。这些做法使阿根廷经济在很大 程度上“美元化”。然而,这种“美元化”既没有得到 美国央行的同意和支持,更谈不上在货币准备上 的基本保障,只能靠借外债加以支撑,因此是一种 虚假的“美元化”。当央行的国际储备下降到无法 保证对外汇的需求时,这种假“美元化”的气泡也 就随之破灭。2003年1月初,杜阿尔德政府强行 实施比索化,最终使阿根廷经济和金融体系陷入 全面的灾难之中。

值得汲取的教训

回顾过去10年阿根廷实施联系汇率制度的 历史,可以看到,这个汇率制度的崩溃是阿根廷无 法避免的必然结果。

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制定并 实行可持续实施的汇率制度。阿根廷出口创汇能 力不高,外汇来源有限,实际上国内并不具备实行 联系汇率的基本条件。

到2001年年底以前,世界上只有阿根廷和中 国香港特区实行联系汇率制度。但两地差别极大。 香港有巨额外汇收入和国际储备,经济稳定,政府 没有外债和财政赤字。而阿根廷的情况恰恰相反, 其联系汇率制度只能靠借外债来维持。此外,阿根 廷政府连年有财政赤字,过度举债,导致其偿债负 担日益加重。2001年,当政府借不到新债,丧失对 外支付能力,债务危机爆发,无法维持国际储备 时,联系汇率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总结起来,可以这样简明地说,阿根廷联系汇 率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为稳定汇率、控制通 胀,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需要充足的国 际储备作保证——为充实国际储备和弥补财政赤 字而大量举债——政府因过度举债而丧失信用和 支付能力,债务危机随之爆发——政府借不到新 债,国际储备降至无法支撑联系汇率的水平—— 联系汇率崩溃,比索大贬值,通胀率再次上扬。

其次,应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及 时调整汇率政策。联系汇率在20世纪90年代初 实施后,为阿根廷克服恶性通胀,稳定和恢复经 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久其消极影响也逐步显 现出来;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阿根廷本 应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或调整汇率 制度,趋利避害,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错过 了几次机会,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使联系汇 率制度最终走向彻底崩溃的结局。

1995年后接连发生的墨西哥、东亚、俄罗斯 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对阿根廷金融市场造 成极大的冲击。1998年下半年,阿根廷经济开始 出现衰退,其主要内在因素之一,就是联系汇率的 消极影响。1999年1月,阿根廷最大的贸易伙伴、 同是南共市主要成员国的巴西放弃固定汇率,货币贬值,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由于阿根廷对巴西的 出口占阿根廷总出口的30%以上,巴西雷亚尔的 贬值对阿根廷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外部环境的 变化对阿根廷经济越来越不利。在这种形势下,阿 根廷如及时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有控制的浮动汇 率,尚可避免大动荡的危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阿根廷内部一直争论不休,虽然采取了一些刺激 经济的措施,但对汇率制度却未做任何调整,仍寄 希望于近400亿美元的巨额贷款,梦想通过 IMF借债,维持联系汇率,渡过难关。结果,阿根廷经济 陷入更深刻的危机之中。

再次,自美洲自由贸易区倡议提出后,美元化 的呼声在拉美一些国家日高。不少人以为,本国经 济美元化后,既可以避免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又 可以乘上高速增长的快车,与美国经济同步发展。 阿根廷危机爆发后,在拉美国家中引起强烈震动 和反思。许多人对“华盛顿共识”提出的新自由主 义发展模式,对提出的克服危机稳定金融的 IMF 方案,表示怀疑。当然,也有人仍坚持认为,只有美 元化才是本国经济的惟一出路。以前总统梅内姆 为代表的一些人,在阿根廷危机爆发后,极力主张 实行美元化。但是,他们的主张不仅在国内遭到普 遍反对,而且连美国政府也公开表示拒绝。

墨西哥和巴西实行的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拉美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形势 下,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汇率制度。但是,像阿根 廷这样的国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及与此相适应的汇率制度,包括阿根廷经济学界 在内的整个国际经济学界都在激烈争论,至今仍 未有定论。和美国政府要求阿根廷立即实施 IMF 完全自由浮动、自由兑换的汇兑制度,央行不要干 预市场。其理由是,这样可以恢复投资者对市场的 信心,央行不必为稳定市场而投入大量美元,可以 保住国际储备,减少因此而举借的外债。其实,它 们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阿根廷继续用央行的国 际储备来偿还所欠国际金融机构的债务。

但是,阿根廷现政府认为,央行必须保持对市 场的控制,否则美元持续上涨、市场失控,会导致 汇兑市场全面崩溃,陷入更严重的危机。因此,从 2002年年初以来,央行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操控, 从市场汇价到买卖数量,都进行管理和控制。目前 在阿根廷市场上有两种美元交易,一种是“央行美 元”,另一种是兑换所和“自由美元”。前者价格由 央行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后者参考前者随行 就市。一般前者美元价格低于后者。同时,央行对 兑换所个人购买美元的数额做了规定,现在已由 原来的每人每次500美元降到300美元。每个兑 换所每天售出的美元也由原来的25万美元降到 2500美元。为保证外汇收入,央行还规定,出口 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结汇,否则在退税方面 给予处罚。这种被称为“肮脏的自由汇兑和自由浮 动”制度,即由央行控制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对 稳定市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经济的复苏创造 了必要的条件。从2002年12月26日起,阿根廷 央行取消在市场买卖“央行美元”,即停止对自由 汇兑市场的直接干预,同时也放宽了对购买美元 的数量限制。但是,央行并没有放弃对整个市场的 控制和干预。从过去一年的情况来看,上述措施对 稳定金融市场还是行之有效的。

2012年:

阿根廷前经济部长罗伯托·拉瓦尼亚日前指出,目前阿根廷出现资金大量外流的严峻形势,如不尽快调整经济政策,这个南美国家很可能将面临一场新的危机。

阿根廷《号角报》5月8日刊登了对拉瓦尼亚的专访。拉瓦尼亚指出,目前阿根廷经济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就是资金的持续外流。自从2006年以来,阿根廷一直未能扭转资金净流出的局面。最近6年从阿根廷外流的资金已经累计达到了800亿美元,显示了投资者对阿根廷经济的高度不信任。

拉瓦尼亚说,阿根廷经济从2007年开始逐渐失去平衡,当时政府公共财政和对外贸易都有盈余,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能维持。在公共财政急剧扩张,连续多年出现20%至25%的恶性通货膨胀后,阿根廷政府的国库已经空虚,大量资金外流造成投资不足,这样的局面必将反映到生产和就业上来。

拉瓦尼亚指出,阿根廷经济形势的恶化是渐进式的,目前还不会出现断崖式的崩溃。今年阿根廷经济的增长率虽然大幅下滑到4%左右,但是总体上还可以勉强维持。一旦局势恶化超过临界点,那么很可能将在阿根廷诱发新的经济危机。

5月17日,美元与阿根廷比索的官方汇率是1:4.47,而黑市汇率达到1:5.63,比官方汇率高出20%以上,而将美元从阿根廷转移到境外的交易中, 美元对阿根廷比索的汇率达到了1:5.9,比官方汇率高出30%以上。金融专家普遍认为,黑市上美元对阿根廷比索的汇率将很快突破1:6。

虽然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否认政府将实施“双重汇率”,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正在故意制造双重甚至多重汇率。阿根廷经济学家罗赫里奥?弗里赫里奥认为,阿外汇市场今后可能会出现“三重汇率”。政府可以通过官方汇率购买美元偿还外债,农产品出口和工业企业进口原料也可以享受官方汇率;工业品出口以及农业部门进口原材料和农用机械将支付比官方汇率高出15%左右的“中等汇率”;跨国企业向海外转移利润以及到海外旅游的阿根廷人则将支付比官方汇率高出30%左右的“最高汇率”。

文章转自网络

分类:个人收藏, 收藏分享 标签:,,,

上一篇:chrome和火狐狸浏览器tts中文朗读

下一篇:中国房地产泡沫何时破灭?

怎么样?你也说一句吧!

gravatar

冷笑 忧伤 恶魔 笑脸 红脸 咧嘴笑 吃惊 惊讶 困惑 耍酷
大笑 抓狂 痛苦 转眼珠 眨眼 好主意 囧 无表情 哭泣 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