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巧借他人成事
世界上有三借:借人、借势和借钱。这都是成事之道。借人、借势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这很容易令人想起《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此计告诉人们:“借”字为利用他人成事之诀。
“利用”一词似乎带有贬义,但与朋友合作,互相帮助的确是成就事业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养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的合作之道,这样的人定会大有作为。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在中国传统中是两弯相映的明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朋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显得日益重要,善于利用朋友关系往往使你的生活自在快乐,而且会有更多机遇。因此,培养一种利用朋友关系的习惯,实际上就等于成功有了希望。
南方某地有个很成功的商人,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就夸,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并且因人而异,加以利用。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他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要因人而用!”
他说虽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都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存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商人说,“那样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吃喝级”“嘻嘻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和对方交往的密度和自己打开心扉的程度往往由这些等级来决定。因为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作用。可以借他们各自的能力和特点,成就自己的事情。
下面是一个利用“朋友”除掉了隐患并借人借势成事的案例:
三国赤壁大战之时,不习水战的曹操大军,由于重用了熟悉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使曹军的水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周瑜乘船察看时,发现曹军设置水寨,竟然“深得水军之妙”。于是,周瑜暗暗下决心,“吾必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周瑜绞尽脑汁谋定策略之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周瑜的故友蒋干来访,周瑜一眼就看出蒋干的来意,一是说降,二是刺探军情。于是,他就想出了一条利用“朋友”的妙计。
周瑜当晚大摆筵席,盛情款待蒋干。席间,周瑜大笑畅饮。夜间,周瑜佯作大醉之状,挽住蒋干的手说:“久不与子翼(蒋干的字)同榻,今宵抵足而眠。”当军中打过二更,蒋干起身,见残灯尚明,周瑜却鼻鼾如雷。在桌上堆着的一叠来往书信的公文中,蒋干发现了“蔡瑁,张允谨封”等信,蒋干大吃一惊,急忙取出偷看。其中写道:“某等降曹,非图仁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蒋干寻思,原来蔡瑁、张允竟然暗结东吴,于是将书信藏在衣内,到床上假装睡觉。
大约在四更时分,有人入帐低声呼唤周瑜,周瑜故作“忽觉之状”。那人说:“江北有人到此。”周瑜喝道:“低声!”又转过头来冲着蒋干喊了两声,蒋干佯装熟睡没有做声。于是,周瑜偷偷走出营帐,蒋干赶紧爬起来偷听,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张、蔡二都督道,‘急切间不得下手’……”后面的话声音更低,什么也听不清楚。不一会,周瑜回到帐内又睡了起来。
蒋干在五更时分,趁着周瑜熟睡未醒,悄悄离开,溜回江北,向曹操报告了所见,并交上那封伪造的书信。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斩了蔡瑁和张允,当两颗血淋淋的人头献上之时,曹操方才恍然大悟说:“吾中计矣!”
周瑜利用蒋干这个老朋友,巧妙地借曹操之手,一举除掉了两个最大的隐患。这样,才有了流传至今的赤壁大战火烧曹营的壮举。
上一篇:[转载]积极结交各行各业的人
先收藏了,回头再来看看。
草船借箭
写的很好